跳到主要内容

01

经 集

(台南)云庵比丘尼 译

本集为五品七十经(若加上第五品之序偈及结偈,则有七十二经)一千一百四十九偈(因一六三偈有三,实际上是一千一百五十一偈)而集成的,是较少量的经偈。然,虽言经偈,非如法句经、长老偈等,唯偈颂之集成。第一品中之四经,第二品中之五经,第三品中之八经,合十七经是偈颂以外含有长行(散文),此等,于经首有「如是我闻」,保持和一般经典之同一形式。其余五十五经,完全唯偈颂而成,此等,所见如法句经,从诸经中之德目,一偈一偈集录出来比较少,大都是一经中之各偈有连络,表示非于一时候之所说的。

在巴利三藏中有保存几千之经数,言本集何故名为「经集」,其它经之集成,有附其各特定名称,当有其特征,但本集因为没有此特征,故唯被称为经集之名吧!现在本书之注释的序偈,觉音三藏言:「没有其它特别名称之相故,如斯得名为经集。」本集如斯无附特别名称,集成杂多之经,名为经集是其它部派之杂藏中,想绝对没有的。经集即南方上座部独特之物,其集成想是属于部派分裂以后的。此乃本集之第四品、第五品及第一品第三经之各偈语句注释之义译(nlddesa)是巴利藏所独有的,本集之集成,亦可得知是在义释之后。即想义释即是部派分裂后之作品,就不能不想本集是由义释以后而集成的。不论如何,若义释作成之时,现在之经集已经存在的话,义集应该由本集之第一品、第二品开始注释,而实际上唯本集的一部份,不从本集之顺序以注释也。

这样,言经集之现在形状之集成,虽属相当以后之时代的,但其内容之构成以至诸经,其渊源是甚为古旧,几乎所有之经,想其原形有部份是部派分裂以前的。这乃以本集之各经各偈比较梵文及汉译等之部派文献就可知道。继承姊崎博士或奥多福兰克之绝大努力:(M.Anesaki, The sutta–Nipata in chinese JPTS. 1907:M. Anesaki,the Four Bo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1908. p.9 ff;R.o. Franke, Die suttanipataGathas mit ihnen paralleln,ZDMG. 1909; 1910; 1912)之迹,译者(日译者水野博士)于新探究之得,如由合举附录之对照表可知和本集有关系的他部派之经、偈有很多。即于本集之七十经中,和其它部派之经差不多一致的,有三十一经,属于同一本源是很明暸;又有某些类似关系的有三十经,除去重复的,两者即有五十七经。又本集七十经中,于此经中,一偈亦没有发见和他部派之文献的相当偈之经--明显地和他部派有关之彼岸道(波罗延)品中没有相当偈九经除外--唯一之八的慈经,二之二的臭秽经,二之八的船经,二之一三的正普行经之四经而已。又于他部派之文献,见和本集相当之偈,有:

义足经 二三六偈

瑜伽师地论 三三偈

杂阿含经 一四五偈

中阿含经 三○偈

Mahavastu 一一一偈

大智度论 二八偈

佛本行集经 八○偈

立世阿毘昙论 二八偈

有部律类 四九偈 四分律 二六偈

法集要颂经 四六偈

Lalitavistara. 一七偈

出曜经 四四偈

大毘婆沙论 一五偈

法句经 四二偈

等,于此以外的不见于对照表。此等皆除去重复之数,合此等之全体,除去重复的,实和本集偈相当的有五百七十余偈,达到本集全部一千一百五十偈之半数。再加未发现的,想象他部派之文献没有现存之时,或许本集之各经各偈,想是很多和他部派有关系吧!这样想的时候,本集之内容本身,不能不看为部派分裂以前已有之原形。如本集之义品、彼岸道(波罗延)品,其中之偈、经名或义品、波罗延之名,是引用相应部(S.II,p.47;p.49;III,P,9;P.12)增支部(A.I.p.133;p.134;II,p.45;III,p.399;p.401;IV,p.63f)律藏等(v,I,p.196;UD.p.59)的,于汉译诸文化献亦有此等之相当个处之存在,想其原形说不定可以溯至佛陀在世中。

其次,本集有古旧的渊源,是于本集的偈文中,普通与巴利文法不一致之古代吠陀语之文法,屡处被使用着,而且本集之思想内容,或于本集所表现比丘之日常生活,于佛教固定化以前,甚为朴素之处亦可知道的。

本集诸经,因为堆集如斯纯朴之多的佛教思想,至后世并法句经和本集中之偈,为佛教徒所爱好,见注释诸书常常引用本集中之偈亦可知道。又见阿育王于婆浮罗之敕文中,鼓励一般人普遍的读诵之七种经典中的三种(Munigatha,Moneyasute,Upatisa=pasine)事实存在于本集中(一、一二,三、一一,四、一六,)即知本集之诸经被珍重而广大流通。

本集之罗马字本,由好须黑如之校订,于PTS 一八八五年出版,又再版于一八九三年,又安提先之新版,由PTS 一九一三年出版,日本翻译,以他为底本,欧洲语之翻译,有:英译V.Fausboll The sutta-niapata.SBE.X,part2.1881,2nd ed.1898,New ed.1924德译 K.E.Neumann:Die Reden Gotamo Buddhos ,aus der Sammlung der Bruch-stucke Suttamipato des palikanons.Leipzig 1905,2Aufl.1911(于后来Reden GotamoBuddho,s 之第四卷,)其它由英译而德译,亦有部份英译、德译等。于日本由立花俊道有(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三卷、大正七年),由荻原云林博士:(释迦牟尼圣训集、大东出版社、昭和十年)之日本译本,本集于和译时,以参考上述之欧和诸译。

本集之批注,有公元五世纪之觉音三藏的第一义明(paramatthajotika)suttanipata Commentary,ed.by H.smith 2vols.PTS.1916-1917出版,为本集读解之不可缺的。又本集应参考的是小诵经的批注,(The Khuddaka-patha together with itsCommentary Paramatthajotika I ed.by H.smith PTS.1915)及本集第四品、第五品及第一品第三经解的大小义解,于日本国译而注意保持连络义释之国译而译出。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者

一 蛇 品

一 蛇经1

    体中漫蛇毒2     药草能消除

    心中生忿恚     比丘须调伏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3(一)

    池中生莲华4     子等潜入折

    比丘须弃断     爱欲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二)

    轮回如急流5     务须使涸竭

    比丘须弃断     贪欲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三)

    洪水大暴流     冲毁竹苇桥

    比丘须破坏     我慢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四)

    无花果树林     求花不可得

    三界诸有中     不可得坚实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五)

    内心无怒火6     嗔恚尽无余

    祸福与善恶     比丘须超越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六)

    诸寻已烧尽7     心内一切善

    比丘应受持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七)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所有诸障碍     比丘须超越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八)

    精进勿逾分8     无迟亦无怠

    比丘知世间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九)

一○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贪欲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十)

一一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爱欲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一)

一二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瞋恚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二)

一三

    精进勿逾分     无迟亦无怠

    比丘离愚痴     一切皆虚妄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三)

一四

    随眠诸烦恼9     一切不可有

    诸种不善根     比丘悉坏破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四)

一五

    凡来此岸者     一切应有缘

    所生无不安     比丘无烦恼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五)

一六

    结缚为因本     身心不得脱

    爱林无所生     比丘无烦恼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六)

一七

    舍断除五盖10     无苦度疑惑

    比丘无忧虑     离开烦恼箭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七)

以上蛇经毕

注 1 本经非是一时所说的,如「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之句,凡在诸说法中,有此等句之偈文,集合而成此经。而与此相类似之句,如「苾刍胜彼此,如蛇蜕旧皮」之偈句,本经不存,而在法句经之异译本赵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卷四苾刍品(大正藏四、七九七页)中,则多有此文。

2 本偈为SnA.P.2;P.14所引用。本偈与法集要颂经卷四苾刍品(大正藏四、七九七c)相应。参照法句经卷上教学品(大正藏四、五五九c)。

3 「彼此岸」(orapara)依注:(a)在本偈则具忿结全断之阿那含向、已断下五分结者称为orapara。(b)本经全偈的一般情况,orapara 有轮回大海之此岸(ora)与彼岸(Para)之义。又(c)orapara是住于阿那含果比丘所断之事。此有六种解释:(一)以自己身体为此岸,他人之身体为彼岸。(二)内六处(六根)为此岸,外六处(六境)为彼岸。(三)人界为此岸,天界为彼岸。(四)欲界为此岸,色、无色界为彼岸。(五)欲有、色有为此岸,无色有为彼岸。(六)身体为此岸,资助身体与乐之物为彼岸。

4 与本偈相当之偈,引用资料有:阿毘昙八犍度论卷二(大正藏二六、七七六c),阿毘达摩发智论卷一(大正藏二六、九二二c),大毘婆沙论卷二八、卷九三(大正藏二七、一四五b、四○八a),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五、卷四六(大正藏二八、一一二c、三五二c 以下)。

5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b),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6 本偈参阅V.II,P.184;Ud.P.20(II10)。

7 本偈参阅Ud.P.71(VI,7),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四c)。

8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七c),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9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b),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b)。

10 本偈参阅出曜经卷二九(大正藏四、七六八a),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七a)。

二 陀尼耶经1

一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既炊饭榨乳已     摩企河岸妻共住

    葺家灯火能安居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

一九

世尊曰:

    「无忿我已离顽固     摩企河岸一夜宿

    剥去我扰烦恼消     故我若望天降雨 (二)

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蛇与蚊虫无所有     牛共沼池食茂草

    天雨来降能堪忍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三)

二一

世尊曰:

    「既以圣筏善组作     调伏暴流到彼岸

    而今已度勿须筏     故我若望天降雨」 (四)

二二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妻从顺不动贪2     贞淑共住有情爱

    不闻彼女有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五)

二三

世尊曰:

    「我心从顺能解脱     久久遍修善调御

    而我从无一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六)

二四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持租资度朝暮     我子女共息灾难

    彼等未闻有恶行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七)

二五

世尊曰:

    「我非何人之佣者     自律知智游世间

    为他佣雇无必要     故我若望天降雨」 (八)

二六

牧牛者陀尼耶曰:

    「我有犊牛与乳牛3     有孕牛与处女牛

    更有主牛大牡牛     故我若望天降雨」 (九)

二七

世尊曰:

    「犊牛无缰乳牛眠     亦无孕牛处女牛

    主牛牡牛亦无有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

二八

牧牛者陀尼耶曰:

    「掘建坚固不动杙     文邪草制新绳绹

    乳牛等亦不能断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一)

二九

世尊曰:

    「能断诸结如牛王4     如象摧破臭蔓草

    我再不致坐母胎     故我若望天降雨」 (一二)

三○

    俄然大雨降来临     充满高地与低地

    闻天降雨心欢喜     陀尼耶为述此义 (一三)

三一

    「我等见奉大世尊     所有利得实不尟

    归依具眼大尊师     我等尊师大牟尼 (一四)

三二

    我妻从顺随我去     善逝之许行梵行

    苦之边际已走尽     渡达生死之彼岸」 (一五)

三三 恶魔波旬曰:

    「有子者依子等喜5     有牛者依牛等喜

    依五欲者人之喜6     不依五欲实无喜」 (一六)

三四 世尊曰:

    「有子者依子等愁7     有牛者依牛等愁

    依五欲者人之愁     不依五欲实无愁」 (一七)

陀尼耶经毕

注1 本经中之陀尼耶是具有数万头牛和许多妻子眷属、佣人等,过游牧生活之一位长者,住于摩企河畔。世尊在度过雨期四个月中,对他说法。本经之名,为在 Milindapanha p.369中之牧牛者陀尼耶经(Dhaniyagopalakasutta)。

2 「动贪」(lola)妇女有食物、装饰品、其它男性、财产、旅游之五种动贪。

3 「乳牛」(dhenupa)依注为吮食母乳之犊、或是授乳之母牛。

4 本偈被引用于Mlil.p.369。

5 本偈亦见于S.I,P.6;P.107f,被引用于Netti.p.34.与本偈相当偈为Mahavastu III,p,417见杂阿含一○○四经(大正藏二、二六三a)、别译杂阿含一四二经(大正藏二、四二八a)。

6 「依」(upadhi)有二欲依(kamupadhi)、蕴依(khandhupadhi)烦恼依(kilesupadhi)、行依(abhisankharupadhi)四种。五欲乃喜乐之止住所(adhitthana)故、五蕴乃根本苦止住所故、烦恼乃恶趣苦止住所故、善恶诸行乃有苦之止住所故、以上四者谓之依。其中本偈所指为欲依。

7 本偈亦出于S.I,P.6;P.108、被引用于Nzetti.P.34与本偈之相当偈见Mahavastu III,p.417f,出于杂阿含一○○四经(大正二、二六三a)、别译杂阿含一四二经(大正藏二、四二八a)

三 犀牛经1

三五

    不对诸众生行恶2     此对彼无任何害

    没有亲友之欲望     应如犀牛任独行3 (一)

三六

    为相交者有亲爱4     亲爱从而众苦生

    观察所生诸祸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

三七

    怜愍友人与亲朋5     心被系缚失所益

    观察亲昵斯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

三八

    对妻子有贪爱者     恰似茂竹互缚着

    如笋突出无附凭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

三九

    如鹿无缚驰林野6     欲求食处如其行

    智者欢喜寻自由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五)

四○

    朋友之间来与往     受邀游行交话语     不喜来往喜自由     应如犀牛任独行 (六)

四一

    朋友之间有戏乐     大爱生于妻子中

    嫌忌爱别离之苦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七)

四二

    于四方有情无怒7     于现有资俱满足

    堪忍危险无动转     应如犀牛任独行 (八)

四三

    一分出家摄益难     住家在家者亦然

    对他子女无扰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九)

四四

    又如昼度树落叶8     取除鬘发世俗相

    断去结缚称雄者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

四五

    若得聪明友共行9     善住行者汝等得

    与彼克服诸危机     有愉快念应游行 (一一)

四六

    若无聪明友共行     善住贤者汝等得

    如王征服舍国土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二)

四七

    无学成具我赞赏     胜等善友应亲近

    不得受用有罪食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三)

四八

    金工善制光辉器10     黄金二环悬腕中

    接触见彼有光亮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四)

四九

    如斯我共第二者     冗谈闲言应回避

    观察未来斯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五)

五○

    五欲乐为甘美味11     方法杂多搅乱心

    见五种欲有过患12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六)

五一

    我有疾祸如疖疽     如病若箭甚怖畏

    见五种欲有怖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七)

五二

    有寒有暑有饥渴     有风有热有虻蛇

    此等一切堪忍胜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八)

五三

    发育肢体似莲华     犹如大象避众群

    以住林野尽所欲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一九)

五四

    乐群集者时解脱13     应至道理实无有

    若遵日种佛言语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

五五

    战斗超越诸邪见     获得圣道达正定

    我起自导独觉智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一)

五六

    无贪无诈无渴欲     无覆除去痴恶浊

    于诸世间无意乐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二)

五七

    不见正义住邪曲     此等恶友应回避

    自着放逸不可习     应如犀牛任独行14 (二三)

五八

    应交伟大善益友     应辩持法具多闻

    调伏疑惑知彼此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四)

五九

    不自庄严不期待     世间戏乐与欲乐

    缁素实语离严饰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五)

六○

    舍子抛妻离父母     财宝谷物及亲族

    一切诸欲皆摒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六)

六一

    受乐缚着可乐小     欢味殊少苦味多

    知此钩针觉慧者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七)

六二

    如鱼在水冲破网     破裂十结得解脱

    已息烦恼勿复燃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八)

六三

    注眼向下莫彷徨     制意守心护诸根

    烦恼已息无流漏     应如犀牛任独行 (二九)

六四

    如昼度树断除叶15     16 取除鬘发世俗相

    出家披着袈裟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

六五

    勿求美味不动贪     次第乞食非养他

    心无结缚逐家过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一)

六六

    初禅舍断心五盖     除却一切随烦恼

    断爱瞋恚无依止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二)

六七

    豫先离却乐与苦     二禅三禅除喜忧

    四禅清净得舍止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三)

六八

    精进为达第一义17     心无懈怠与沉滞

    坚固致力殊胜智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四)

六九

    勿遣处身独坐禅     于诸法常随法行

    思惟三界诸过患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五)

七○

    灭尽爱欲不放逸     有闻有念非聋哑

    正定正勤悟诸法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六)

七一

    狮子不怖骇诸声18     不着罗网如风行

    水滴莲叶不涂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七)

七二

    狮子牙坚百兽王     压制威服如其行

    栖息坐卧边境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八)

七三

    慈悲喜舍四无量19     时时习行得解脱

    一切世法无染着     应如犀牛任独行 (三九)

七四

    舍断贪欲与瞋痴     裂破一切诸结网

    生命灭尽不骇怖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

七五

    人人为利勤亲近     不净之人为私慧

    无所得友今难遇     应如犀牛任独行 (四一)

犀牛经毕

注 1 本经是对辟支佛具有缘觉、独觉诸德而说。在注书中是由三五到七五之四十一偈,即:由三五四四(十偈)、四五五四(十偈)、五五六四(十偈)、由六五七五(十一偈)共分为四品。各偈均附有偈名。本经四十一偈,系采用原Apadana pp.8-13辟支佛之说明。

又在 Cula–Niddesa pp.317-429(暹罗本),对本经各偈,有逐字的注释。希望读者参阅南传大藏经「小义释经」。又在Mahauastu I,PP.357-359, eko care khadgavisanakalpo有最终一句与本偈同类之偈十二个。

2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UdA,p.3 参阅 Mahavastu I,P,358。

3 「如犀牛」(khaggavisanakappa)梵语Khadgavisanakaipa、汉译为「麟角喻」。麟角喻是指辟支佛。辟支佛自觉而不救他。不与他人相交往,具行独一,故譬喻为犀牛之具有一角。故本偈终句说;「应如犀牛任独行」。

4 本偈可参阅Mahavastu I,p.358 Divyavadana P.294 金色王经(大正藏三、三八九b)及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藏二七、六六○a)。

5 本偈参阅 Mahavastu I,P.359。

6 本偈被引用于 UdAP.163;。

7 本偈被引用于 DA.I,P.207;MAII,P.213。本偈前半被引用于khpA.P.147。

8 昼度树(paricchattaka)一名(kovilala)是一种落叶树,据云产于三十三天。

9 次二偈可参照 M.III,P.154;V,IP.350;J.III,P.488;Dhp.328,329偈、中阿含七二经长寿王本起经(大正藏一、五二五c)、四分律卷四三(大正藏二二、八八二c)、法句经卷下象喻品(大正藏四、五七○b)等。

10 本偈可参阅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大正藏二三、九一五b)。

11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 SnA.P.509。

12 「五种欲」(panca Kamaguna)是对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

13 「时解脱」(samayika-vimutti)依注为世间定。世间定之根本,在每入四禅定时,得解脱烦恼,故谓世间定为时解脱。

14 与本偈稍相类似之偈,见辟支佛因缘论卷下(大正藏三二、四七八b)。

15 本偈可参照 Mahavastu I,P.358。

16 「昼度树」可参照前之注8。

17 本偈可参照 Mahavastu I,P.357。

18 本偈参照 Sn. 213偈。

19 本偈参照 Mahavastu I,P.357。